【養精之道】什麼人才可以「禪悅為食」

作者:彭鑫博士

 

佛教界有一些居士,也是不吃主食僅吃蔬菜,但是據我觀察,大部分遵從這個飲食原則的人久而久之面黃肌瘦、身體衰憊、氣色晦暗。其原因不外乎上文所講的僅靠蔬菜是無法維持氣血來源的。

蔬菜多為植物的莖和葉,其疏通力量比較強而補養力量比較弱,氣血雖然可以得到疏通但得不到補養,尤其是脾胃沒有水穀滋潤,久之就會造成脾胃氣虛的病機。

以上論述是針對一般人而言,凡事都有特例,既然有人提出不吃主食只吃蔬菜的原則,就說明有一部分人是這個原則的親身受益者。

 

那麼,什麼樣的人適合這種飲食原則呢?



我總結為心地清淨,元氣充沛的人可以超越一般的養生原則。

凡是修行有成就的人,內心清淨無染,妄想分別執著淡泊,元氣消耗極少,依靠修行禪定所獲得的能量補充(禪悅為食),全身元氣充沛。



正如古人所說氣滿不思食真正元氣充盈的人,不思飲食因此一天僅僅吃一頓飯甚至一碗粥就可以了。如台灣著名的廣欽老和尚,數十年來不吃主食,僅吃水果維持體力,活到九十五歲高齡,身無疾苦,安然往生。

在佛教經典《增一阿含經》中,以禪悅食為五種出世間食之一。

 

並在《雜阿含經》指出,有眾生進入初禪,離生喜樂,處處潤澤,處處敷悅,舉身充滿,無不滿處凡是修行真正契入境界,功夫得力,均會有全身氣力充足之感。毛凌雲居士所撰《念佛法要》卷二中就有這樣一段描述念佛功夫得力的文字,現摘錄如下:

清竺峰圓融大師,姓姚,德清人。年三十,出家受具戒,持守無缺。篤好禮念,以往生淨土為決定志願。不畜徒,不自住庵,恆依人修,免雜用心。居無定所,合則留,不合則去,意氣灑落,不為膠執,亦不樂隨眾作務。

常靜掩一關,禮念並行,不禮則念,不念則禮,無一時間斷,亦不參以他法,竟以此終其身。嘗於午間敲魚念佛,直到次日日晡時(下午35時),人見其終無休歇,大聲喚之,始止,自謂才如半日耳。

問其飢否,則曰:我口甜水如蜜,常咽常盈,受用無量,更不思食也。脅不帖席者數十年,故少夢。偶有夢,亦不離禮念,更無異緣。夢中常見佛菩薩活動如生,間予獎勵,或導引念佛。忽自知時至,念佛而逝,年六十四,頂示暖相。


圓融大師精進念佛一天一夜,竟不會感到飢餓,反而覺得口水甘甜,受用無量,這恰恰說明法喜充滿,禪悅為食,便會得到能量的補充,不需要依靠一般的飲食。


又如歷史上著名的永明延壽禪師,據歷史記載他三十歲悟道,後住永明,日課一百八事,夜往別峰,行道念佛

 

每天由早到晚,講經、作佛事,要做一百零八件事情,而且夜晚還要到其他峰頂念佛。

明代學者 洪覺範說:

一個人每天要做這麼多善事,而且日中一食,一定骨瘦如柴,結果看到他的畫像,卻是身體壯碩、方面大耳的帝王之相。

 

永明延壽禪師一天的工作量是巨大的,然而需要補充的能量卻很少,足見禪定功夫之深。禪定並不一定是面壁打坐,行住坐臥都不離禪定,禪悅為食自然身體健壯。

然而一般佛教居士,沒有專業修行,或者因為功夫不到,還需要應付日常工作,有的護法居士為佛法、為眾生而奔忙操勞,這就必然需要消耗大量的腦力和體力,假如不加以補充,就會導致上文所說的脾胃虛弱、氣血不足的亞健康狀態,長久以往,可能會引發各種疾病。

因此,
任何規律都有其適用範圍,每個人在接受不同的養生觀點時,要參考自己的實際情況,斟酌採納,方能如理如法。
 

 

溫馨提示:上文中所提及藥方和中藥,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應用,切勿擅用。

 


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,轉載請註明出處。

 

中醫彭鑫博士微信公眾平台:pengxinboshi

http://www.pengxinboshi.com/zyys/321.htm

官網:www.pengxinboshi.com

 

新浪微博:@中醫彭鑫博士

騰訊微博:@中醫彭鑫博士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拒絕色情好男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