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1.野趣豐處,詩興自湧。
詩思在灞陵橋上,微吟就,林岫便已浩然;
野興在鏡湖曲邊,獨往時,山川自相映發。
【大意】
詩的靈感應在寂寞的原野上出現,當文思奔放、詩性大發時,連周圍廣大的山林也感染上了詩意;
大自然的情趣蕩漾鏡湖之間,當獨自漫步在湖邊時,清澈的湖水倒影著層層山峰,那種景色最能令人陶醉。
302.見微知著,守正待時。
伏久者飛必高,開先者謝獨早;
知此,可以免蹭蹬之憂,可以消躁急之念。
【大意】
一支隱伏很久的鳥,一旦飛起來必能飛得很高;
一棵開得很早的花木,等到凋謝時也必然凋謝得很快。
人只要能明白這種道理,既可以免除懷才不遇的憂慮,也可以消解急於求取功名利祿的念頭。
303.森羅萬象,夢幻泡影。
樹木至歸根,而後知華萼枝葉之徒榮;
人事至蓋棺,而後知子女玉帛之無益。
【大意】
樹木每當到了冬天就落葉歸根化為腐土,這時人才明白茂盛的枝葉、鮮豔的花朵只不過是一時的榮華;
人一直到了將死的時候,才知道子女錢財的毫無用處。
304.在世出世,真空不空。
真空不空,執相非真,破相亦非真,問世尊如何發付?
在世出世,徇欲是苦,絕欲亦是苦,聽吾儕善自修持!
【大意】
既然空並不等於虛無一切,真並不在於對具體事物的把握或放棄,請問佛祖,怎樣才能達到涅槃(最高)的境界。
佛祖說:
人活著是苦,死也是苦,縱欲是苦,絕欲還是苦,不如像我輩心無外物,自我修煉以求明心淨性,通向涅槃境界。
305.欲望雖有尊卑,貪爭並無二致。
烈士讓千乘,貪夫爭一文,人品顯淵業,而好名不殊好利;
天子營家國,乞人號饔飧,分位天壤也,而焦思何異焦聲。
【大意】
一個重視道義的人,能把千輛兵車的大國拱手讓人;一個貪得無厭的人,連一分錢也要爭個你死我活,就人的品德來說真是天淵之別。
但是一個重視道義的人喜歡沽名釣譽,和一個貪得無厭的人喜歡金錢,兩者在本質上並沒什麼不同。
當皇帝統治的是國家,當乞丐為的是討一日三餐,就地位而言確實有天淵之別,但是當皇帝的苦心焦思和當乞丐的沿門乞討,其痛苦情形又有什麼不同呢?
306.毀譽褒貶,一任世情。
飽諳世味,一任覆雨翻雲,總慵開眼;
會盡人情,隨教呼牛喚馬,只是點頭。
【大意】
一個飽經風霜嘗盡人間酸甜苦辣的人,不管人情冷暖或世態炎涼如何反復變化,都懶得再睜開眼睛去過問其中的是非;
一個看透了人情世故的人,對於世間的一切譭謗讚譽都無動於衷,不論人們對他呼牛喚馬一般的吆喝,他都會若無其事地點點頭而已。
307.不為念想囚系,凡事皆要隨緣。
今人專求無念而終不可無,只是前念不滯、後念不迎,但將現在的隨緣打發得去,自然漸漸入無。
【大意】
如今的人一心想要做到心中沒有雜念,可是卻又始終做不到。其實只要使以前的舊念頭不存心中,對於未來的事情也不必去憂慮它,而是把握現實,把目前的事作好,自然就會使雜念慢慢消除。
308.自然得真機,造作減趣味。
意所偶會便成佳境,物出天然才見真機。
若加一分調停佈置,趣意便減矣。
白氏云:「意隨無事適,風逐自然清。」
有味哉!其言之也。
【大意】
事情偶然合乎己意就是最佳境界,東西出於天然才能看出造物者的天工;假如加上一份人工的修飾,就大大減低了天然趣味。
所以白居易的詩說:“意念聽任無為才能使身心舒暢,風要起于自然才能感涼爽。”
這兩句詩,真是值得玩味的至理名言。
309.徹見自性,不必談禪。
性天澄澈,即饑食渴飲,無非康濟身心;
心地沉迷,縱談禪演偈,總是播弄精魂。
【大意】
凡是一個本性純真的人,餓了就吃渴了就喝,全都是為了增進身心健康;
凡是一個心地沉迷物欲的人,即使整天討論佛理,研究倡語,也不過是賣弄才學而毫無益處。
310.心境恬淡,絕慮忘憂。
人心有個真境,非絲非竹而自恬愉,不煙不茗而自清芬。須念淨境空,慮忘形釋,才得以遊衍其中。
【大意】
人只要在內心維持一種真實的境界,根本不需要美妙音樂來調劑生活,就會自然感到舒適愉快,同時也不需要焚香烹茶,就能使滿室飄散著清香之氣。
只有使心中有真實感受,而且思想純潔、意境空靈,就會忘卻一切煩惱,超脫形骸困擾之外,才能使自己優哉遊哉地生活在樂趣中。
311.真不離幻,雅不離俗。
金自礦出,玉從石生,非幻無以求真;
道得酒中,仙遇花裡,雖雅不能離俗。
【大意】
黃金是從礦山中挖出來的,美玉是從石頭中產生的,可見不經過虛無幻變就不能得到真悟;
道理是從杯酒中悟出來的,神仙也許能在聲色場中邂逅,可見即使是高雅之士也擺脫不了世俗情欲。
312.凡俗差別觀,道心一體觀。
天地中萬物,人倫中萬情,世界中萬事,以俗眼觀紛紛各異,以道眼觀種種是常,何須分別何須取捨?
【大意】
天地間的萬物,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感情,以及世界上每天所發生的種種事體,如果用世俗眼光去觀察,是變幻不定令人頭昏目眩的;如果用超越世俗的眼光去觀察,則在本質上卻是永恆不變的。
可見不論對人對物或對事,只要能本大公無私的平等態度去對待,又何必要有分別和取捨呢?
313.布茅蔬淡,頤養天和。
神酣布被窩中,得天地沖和之氣;
味足藜羹飯後,識人生淡泊之真。
【大意】
能在粗布被窩裡睡得很香甜的人,才能得到大自然的謙和之氣;吃粗茶淡飯能吃得很香甜的人,才能領悟出恬淡生活中的真正樂趣。
314.萬心悟性,俗即是僧。
纏脫只在自心,心了則屠肆糟廛,居然淨土。
不然縱一琴一鶴一花一卉,嗜好雖清魔障終在。
語雲:“能休塵境為真境,末了僧家是俗家。”信夫。
【大意】
一個人是否能夠擺脫煩惱的困擾,完全在於自己意志的掌握,只要你內心清淨了,無雜念介入,即使生活在屠宰場或飲食店中也覺得是一片靜土。
反之即使你手持一琴一鶴,而且居室內外擺滿了名花奇草,假如你內心不能安靜,苦惱仍然會困擾你。
所以佛家說:“能擺脫塵世的困擾,就等於到達真實境界,否則即使身穿袈裟住在僧院裡,卻和俗人沒什麼區別。”這誠然是一句至理名言。
315.斷絕思慮,光風霽月。
斗室中萬慮都捐,說甚畫棟飛雲珠簾卷雨;
三杯後一真自得,唯知素琴橫月短笛吟風。
【大意】
雖說住在狹窄簡陋的房間之中,可是世間的一切憂愁煩惱全部消除,還奢望什麼雕樑畫棟、飛簷入雲的高樓大廈呢?當然也更不必貪圖珍珠穿成的簾子像雨珠那般玲瓏的豪華設備了;
一旦三杯老酒下肚之後,就使胸中出現一片屬於純真本性的真情,這時只知道月下彈琴和面對清風吹笛,自然會別有一番雅趣。
316.機神觸事,應物而發。
萬籟寂寥中,忽聞一鳥弄聲,便喚起許多幽趣;
萬卉摧剝後,忽見一枝擢秀,便觸動無限生機,
可見性天未常枯槁,機神最宜觸發。
【大意】
當大自然的一切聲音都歸於寂靜時,忽然聽到一陣悅耳的鳥叫聲,就會給你很多深遠的雅趣;當深秋季節所有花草都凋謝枯黃之後,忽然看到其中有一棵挺拔的草屹立無恙,就會引發你無限生機。
可見萬物的本性並不會完全枯萎,因為它那生命力隨時都會乘機發動。
317.操持身心,收放自如。
白氏云:“不如放身心,冥然任天造。”晁氏雲:“不如收身心,凝然歸寂定。”
放者流為倡狂,收者入於枯寂,
唯善操心者,把柄在手,收放自如。
【大意】
白居易的詩說:“凡事不如放心大膽去做,至於成功失敗一切聽憑天意。”
晁樸之的詩卻說:“凡事不如小心謹慎去作。以期能達到堅定不移的境界。”
按白居易放任身心的主張去做,容易使人流為狂妄自大,按晁樸之約束身心的主張去做,容易使人流於枯槁死寂。只有善於操縱身心的人,才能掌握一切事物的重點,達到收放自如的境界。
318.自然人心,融和一體。
當雪夜月天,心境便爾澄澈;
遇春風和氣,意界亦自沖融;造化人心混合無間。
【大意】
在雪花飄落的夜晚,皓月當空,天地間一片銀色世界,這時人的心情也會隨著清朗明澈;
在和風徐徐吹拂的春季,萬物都呈現一片蓬勃生機,這時人的情緒自然會得到適當的調劑。
可見大自然和人的心靈是渾然一體的。
319.不弄技巧,以拙為進。
文以拙進,道以拙成,一拙字有無限意味。
如桃源犬吠,桑間雞鳴,何等淳龐。
至於寒潭之月,古木之鴉,工巧中便覺有衰颯氣象矣。
【大意】
不論作學問或寫文章都要用最笨的方法才有進步,尤其是修養品德,更必須一本樸實態度才有成就,可見“笨拙”二字含有無窮奧妙。
恰如陶淵明的《桃花源記》中所說的:“阡陌相通,雞犬相聞。”這該是一種多麼淳樸之風。
至於在清冷潭中所映出的月影,以及枯槁老樹上所落的烏鴉,表面看來真是詩情畫意,然而實際上卻顯示出虛幻衰敗的景象。
320.以我轉物,逍遙自在。
以我轉物者,得固不喜,失亦不憂,大地盡屬逍遙;
以物役我者,逆固生僧,順亦生愛,一毛便生纏縛。
【大意】
能以我為中心來操縱一切事物的人,成功了固然不覺得高興,失敗了也不至於憂愁,因為廣闊無邊的大地到處都可優遊自在;
以物為中心而受物欲奴役的人,遭遇逆境時心中固然產生怨恨,處於順境時卻又產生戀棧之心,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使身心受到困擾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