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
譯註
菩薩戒優婆塞拂雲居士黃永樞譯註
文昌帝君陰騭文。(騭:ㄓˋ)
【譯】
這篇文章,是 文昌帝君現身說法,道出:人所不見的陰德,以教誨世人,修福修慧,而達到離苦得樂的境界。
【註】
文昌帝君:帝君的先世,係黃帝之子,名叫揮,以張設羅網,創造弓箭為職分,以後子孫,皆掌管這種職務,因而以張為姓。(出自文昌化書)之後各世,皆以濟世救民,治國安民為己任,而示現於世。其末後一世,是生在晉朝時的浙江省,姓張名叫亞,後來遷居到四川省的梓潼縣,為人英俊灑落,作文明麗浩蕩,為蜀中人士所崇拜,奉為一代宗師。因感傷時事,遂隱居世外,潛心修道,逝世後,及門弟子,特建祠(ㄘˊ)祭祀,以紀念之。因為他提倡倫理,發揚文化,故題曰:文昌君。到了唐朝安史之亂,玄宗避難蜀中,(至德二年——西元七五六年)後來黃巢造反,僖宗亦逃至四川,(中和元年——西元八八一年) 帝君均顯示威靈,保護他們平安無恙。他們歸後,為感謝他的庇佑,特詔封為晉王,後人為尊敬他的功德,加稱為 帝君。(出自印光祖師補遺)
○陰騭,騭:音ㄓˋ。舊註:人所不見為陰,暗中施與為騭。凡是作有益於人的事,而不欲人知,都叫做「陰騭」,又叫做「陰功」或「陰德」。
帝君曰: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,
【譯】
帝君親自說道:我自先世以至末世,共計經過了一十七個世代,均是任職居官,管理眾人之事,做了高級公務員。
【註】
世:就是人的一生,有前世、今世、後世,以至十世百世。 帝君開宗明義第一句,就說我一十七世經歷,是現身說法,直指人身有輪迴轉世之實證。○士大夫:讀書人任職居官,均稱為士大夫,是比較高級的公務員。
未嘗虐民酷吏,
【譯】
我是愛民如子,從來沒有過虐待老百姓;待人以寬,未曾以殘暴手段,對付部屬。
【註】
酷:音庫。殘暴的意思。○吏:音利。官員的意思,是比較底級的公務員。
救人之難,(難:ㄋㄢˋ)
【譯】
若遇他人遭遇患難的時候,總是竭盡我力,拯救他們。
【註】
難(ㄋㄢˋ):讀去聲。
災難有七種:
一、水災,
二、火災,
三、訴訟,
四、盜賊,
五、刀兵,
六、飢餓,
七、疾病。
濟人之急,
【譯】
若遇他人有迫切需要的時候,定要盡我財力,予以濟助。
【註】
急:急和難不同,難是指人的遭遇;急是指人的需要。
憫人之孤,
【譯】
若遇有孤苦伶仃之人,應發同情心,加以憐惜。
【註】
憫(ㄇㄧㄣˇ):憐惜的意思。○孤:沒有父親的人,叫做孤。這裡當指孤苦伶仃,無依無靠的人。
容人之過,
【譯】
若逢他人言行有過失的地方,務要容忍包涵,使他懺悔改過。
【註】
過:通常指有心做壞事叫做惡,無心做錯事叫做過。這裡所指的,當包括有心的和無心的都在內。
廣行陰騭,上格蒼穹,
【譯】
陰騭(ㄓˋ)。普遍施行人所不見的功德,以致感動了上蒼,而降福於我。
【註】
格:感動的意思。○蒼:深青的顏色。○穹:音ㄑㄩㄥ。高大的樣子。○蒼穹:指高大的青天。
人能如我存心,
【譯】
人人都能像我這樣懷著慈悲心腸。
【註】
心:心有六種:
一、肉團心,
二、集起心,
三、思量心,
四、緣慮心,
五、堅實心,
六、積聚精要心。
這裡所指的,當是堅實心,也就是眾生本有的清淨心。
天必錫汝以福。
【譯】
上天一定賜給你無邊的幸福。
【註】
天:天有二十八天,這裡所指的,當是忉利天,是釋提桓因所居,俗稱為玉皇大帝。○錫:是賜予的意思。
於是訓於人曰:
【譯】
因為以上的原因, 帝君特別說這些天經地義的大道理,來教誨世人:
昔于公治獄,大興駟馬之門,
【譯】
從前在漢朝的時候,有一位于公,做了典獄官,管理監獄的事務,非常公正廉明。他家裡的大門壞了,眾人為他修理,他說可蓋高大些,以便四馬之車,得以出入。
【註】
于公治獄:于公長老,係漢朝時東海郡人。今山東省郯(ㄊㄢˊ)城縣,做縣中獄官時,有一位孝婦,寡居守節,奉養婆婆,非常孝順,可是他的婆婆,深恐妨礙她的再嫁,延誤她的青春,遂自縊(ㄧˋ)而死,以斷絕她守節的念頭。但她的小姑,卻不明其中究竟,反誣她的嫂嫂,逼死婆婆,達成她改嫁欲望。孝婦無法辯白,于公雖極力為之辯護,不為郡守接受,孝婦遂被處死,而東海竟因此而大旱三年。直到新太守上任,于公力白她的冤情,新太守信任他的話,特往孝婦墓前拜祭,表示懺悔,天遂大降甘霖。
不久之後,于公家裡的大門腐壞了,父老們為他修理,他說可加高大些,以便四馬之車得以出入,因為我處理獄政,很多陰德,從未冤枉好人,子孫必定興盛發達。後來他的孩子定國,果然做了宰相,孫永侶,做了御史大夫。○駟(ㄙˋ)馬:一輛車駕有四匹馬,叫做駟馬之車,是比較高貴的座車。
竇氏濟人,高折五枝之桂,
【譯】
又有一位竇(ㄉㄡˋ)公,在五代後周的時候,救濟窮困之人,不遺餘力,所以他的五個孩子,皆揚名於世,就像月中丹桂(舊時稱科舉中第為折桂,因以丹桂比喻科第),被他折下五枝。
【註】
竇氏濟人:竇禹鈞仁者,係五代後周時燕山人。今河南省薊(ㄐㄧˋ)縣。年三十開外,仍無子嗣(ㄙˋ),有一夜,夢見他的祖父告訴他說:「你不但無子,而且無壽,急須勤修功德,以挽回天心。」醒來後,他就力行善事,日夜不怠。家中有一位僕人,偷了他二百千錢(當時硬幣),寫了一張賣身契約,掛在他的幼女背上,把她送到竇家,說是:永賣此女,以償還所欠債務,遂逃離家鄉,不再回來。公憐其苦情,反將契約焚燬,而扶養他的幼女。到了成年時,選擇一位好人家,將她嫁出。
親友中有喪不能葬者,出錢為他埋葬,有女不能嫁者,出錢為她嫁出。每年收入,除去生活必須費用外,全部用來做周濟他人之用。又在住宅南邊,建立一座書院,藏書數千冊,以優薪禮聘名師,教授四方清寒之士,由此而顯揚的人,不在少數。不久之後,連生五子,皆聰明英俊。後又夢見他的祖父告訴他說:「你數年來,所做的功德,很是浩大,上天都把它記下了,並延長你的壽命三紀(十二年為一紀)五子皆顯耀,你當更加勉勵,不可懈怠!」之後長子儀做了禮部尚書,次子儼做了禮部侍郎,三子侃做了右補闕,四子侢做了右諫議大夫,五子僖做了起居郎,所生八孫,亦皆顯貴。
公享年八十有二,無病談笑而逝。當時宰相馮道,(又號長樂,景城人——今河北省滄縣)贈以詩曰:燕山竇十郎,教子有義方,靈椿(ㄔㄨㄣ)一株老,丹桂五枝芳。又三字經云:竇燕山,有義方,教五子,名俱揚,皆是稱頌他的功德無量,而獲得了極大的福報。○桂:常綠植物,花甚香,丹桂是其中一種,很高貴。(丹桂五枝芳:此指五子皆登科甲,相繼及第。)
救蟻中狀元之選,
【譯】
在宋朝的時候,有一位書生,因為他搭救了小小螞蟻的生命,竟然中了狀元!
【註】
救蟻:宋郊、宋祁(ㄑㄧˊ)兩兄弟,在宋朝的時候,均就讀於太學中,(古時學校的名稱,相當於現在的國立大學。)有一次有一位高僧替他們看相,然後說:小宋當中狀元,大宋亦能得到功名。過了不久,春季考試完畢,這位高僧又遇見了小宋,便很驚奇問道:你似乎曾救活了數百萬生命。宋祁笑道:一介書生,那有力量做這麼大事?僧人說道:蠕動小蟲,也是一條生命。
宋祁想道:曾見一螞蟻巢穴,被暴雨侵襲,我用竹子編成竹筏,將他們渡到岸上,莫非就是這事?僧說:對了!就是這事!小宋今年仍當中狀元,但你亦不落其後。等到唱名發表時,宋祁果中狀元,但他謙遜地上奏太后說:弟不可以在兄之前,乃改郊為第一,祁為第十,這才相信那位高僧所說的,一點都不差。
○狀元:科舉時代,殿試第一名,稱做狀元。
埋蛇享宰相之榮,
【譯】
在春秋時候,有一位兒童,埋了一條兩頭蛇,後來竟然做了賢明的宰相。
【註】
埋蛇:孫叔敖,春秋楚國人,兒時常到郊外遊玩,有一天,看到了長有兩個頭的怪蛇,他立刻把牠打死,並埋入土中。回家之後,愁眉苦臉,悶悶不樂,他母親見他這種情形,甚是奇怪!就問他是什麼緣故?他哭著臉說道:兒常聽人講:若看見了兩頭蛇,一定會死,兒今天竟然看到了,以後恐不能再奉養母親了!母親又問他:現前蛇在什麼地方?他說:兒恐別人也見到,和我遭同樣命運,所以把牠打死,埋入土中,不讓別人再看見。他母親聽了很欣慰地告訴他:你這一片好心,將來一定會有好報,你這樣的做法,不但不會夭折,將來還會振興楚國哩。後來果然掌管楚國大政,為一代賢相。
欲廣福田,須憑心地,
【譯】
要想廣種能生福報的福田,必須憑藉著清淨無邪的心地。
【註】
福田:田能生長作物,供人食糧;人能修德行善,必得福報,就像耕耘田地,必有收穫,所以叫做福田。○心地:三界唯心,能生一切諸法,就像大地,能覆載萬物,所以叫做心地。
行時時之方便,作種種之陰功,
【譯】
時時刻刻,實行有益於人的善事,在在處處,造作不為人知的功德。
【註】
方便:凡做『有益於人』的事,皆叫做方便。佛家說是隨方因便,利導眾生的意思。○陰功:與陰德同一意思。
利物利人,修善修福,
【譯】
一言一行,必皆有益於無情的萬物,以及有情的人類,並且勤修善業,以達福慧雙增。
正直代天行化,
【譯】
以正直無邪的胸懷,代天行道,教化眾生,去惡行善。
慈祥為國救民,
【譯】
以慈悲祥和的行為,上報國家,下救萬民。
忠主孝親,敬兄信友,
【註】
盡忠領袖,孝順雙親,恭敬兄長,取信朋友。
或奉真朝斗,
【譯】
或者奉事天仙和朝拜星斗。
【註】
真:周安士先生指為天仙,如道教稱得道成仙的人,叫做真人,其中高位的,叫做真君,道觀叫做真宇,經書叫做真經之類。○斗:指天空的列星,像南斗和北斗,是列星中較大的。又斗君是斗星之神,世人在患病的時候,家屬為他禮斗祈福,這裡朝斗,當即指此。
或拜佛念經,
【譯】
或者禮拜佛祖,和念誦經咒。
【註】
佛:全名叫佛陀,簡稱叫佛。祂的真義,是覺悟的覺。
覺有三種:
第一是自己覺悟;
第二是自己覺悟了,還要教別人覺悟;
第三是自己和別人都覺悟了,這才算圓滿。
佛教發源於印度,傳入中國,是在漢明帝永平八年(西元六十四年),帝派蔡愔、秦景、王遵等,到西域天竺國(即今印度),請求佛法,得梵僧摩騰、竺法蘭、和佛經圖像而回,從此佛教便在中國發揚光大。○經:梵語叫做修多羅,譯為中國文,叫做契經。契字是合的意思,就是說佛經,上可以合諸佛的理,下可以合眾生的機;經字是道路和方法的意思,凡是不曉得修行的道路和方法的人,看了佛經,就可以知道成佛的道路和方法了。又我國歷來對聖人所說的話,都尊稱為經,因而借用於佛所說的話,亦尊稱為經。
報答四恩,廣行三教。
【譯】
酬報答謝父母、眾生、國王、三寶、育我教我的重恩,並普遍推行儒、釋、道三教的義理,度一切眾生。
【註】
四恩:說法有數種:
一、心地觀經說:父母恩、眾生恩、國王恩、三寶恩。
二、釋氏要覽說:父母恩、師長恩、國王恩、施主恩。
三、周安士居士說:父恩、母恩、如來恩、法師恩。
四、黃智海居士說:佛恩、國王恩、父母恩、師長恩。
○三教:就是「儒、釋、道」三教。
1.儒教是以孔夫子為教主。
2.釋教是以釋迦如來為教主。
3.道教是以老聃(聃:音ㄉㄢ)為教主。
三教的義理,雖有不同,但勸人『修德行善』,卻都是相同的。
濟急如濟涸轍之魚,
【譯】
濟助他人的窮困,就像濟助缺水的車轍中的魚蝦。
【註】
涸轍:音(ㄏㄜˊ,ㄔㄜˋ)缺水的意思。轍,車輪經過的痕跡。涸轍:是缺水的車轍。涸轍之魚:是比喻人們處在窮困的時候。
救危如救密羅之雀,
【譯】
拯救他人的急難,就像拯救羅網中的鴉雀。
【註】
羅:捕捉鳥類的網叫做羅。密羅是細密的鳥網。
矜孤恤寡,敬老憐貧,
【譯】
矜(ㄐㄧㄣ);恤(ㄒㄩˋ)。遇有失去父母的兒女,我們要以憐憫的心情,去看待他們;喪失丈夫的婦人,我們要竭盡己力,去撫恤她們;年高德邵的老人,我們要尊敬他們;孤苦無依的窮人,我們要憐惜他們。
【註】
矜:音ㄐㄧㄣ,憐惜的意思。○孤:本來是指無父親的人叫做孤,這裡當泛指無父母的人。○寡:是指喪失丈夫的婦人。
措衣食,周道路之饑寒,
【譯】
籌措衣服和食物,用以濟助在道路上挨餓受凍的行人。
【註】
措:音ㄘㄨㄛˋ,是籌辦的意思。○周:是救濟的意思。
施棺槨,免屍骸之暴露,
【譯】
槨(ㄍㄨㄛˇ):棺材外面的套棺。骸(ㄏㄞˊ):軀體。施捨內棺和外槨,用以葬埋無法入殮的屍體,以免暴露在荒郊之上。
【註】
棺:殮(ㄌㄧㄢˋ)屍的器具,又名內棺。○槨:音ㄍㄨㄛˇ。棺的外套用木材製成,今人改用磚石砌成。
家富提攜親戚,
【譯】
家境如果富裕,當時時扶助和照顧內親和外戚。
【註】
提攜(ㄒㄧ):是扶助和照顧的意思。
歲饑賑濟鄰朋,
【譯】
遇到年歲歉收,饑寒載道,對左鄰右舍,親朋好友,應當竭盡財物,給予救濟。
【註】
賑:音ㄓㄣˋ,以財物救濟災荒的意思。
斗稱須要公平,不可輕出重入,
【譯】
與人交易,必須公正公平,所用計容量的升斗,以及計重量的戥(ㄉㄥˇ)稱(ㄔㄥˋ),絕不可以賣出的少給,而買進的多收。
【註】
稱:音(ㄔㄥˋ),計量輕重的工具,與秤同。
奴僕待之寬恕,豈宜備責苛求,
【譯】
奴婢也是人之兒女,對待他們,務須寬宏大量,視如己出,絕不可以吹毛求疵,求全責備。
【註】
恕:論語上說: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就是自己不願做的事,不要加到別人身上,也就是「推己及人」的意思。
印造經文,創修寺院,
【譯】
印贈經書,和繪製佛像,以宏法利生;創建或修理寺院,以供奉三寶。
捨藥材以拯疾苦,
【譯】
疾病為八苦之一,人人所不能免,遇有患病痛苦之人,應即施捨醫藥,使他痊癒,恢復健康。
施茶水以解渴煩,
【譯】
渴則思飲,尤以在行旅之中,滴水難求,宜施與清茶淨水,解救他因乾渴而生的煩惱。
或買物而放生,
【譯】
世間最寶貴的,莫如生命,眾生又皆具有佛性,想到生物遭宰割的苦痛,即應出錢,將牠買下,放牠生還。
或持齋而戒殺,
【譯】
五戒以殺為首,應受持齋戒,不食葷腥,以免殺 傷生命。(五戒:即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 )
舉步常看蟲蟻,
【譯】
微小生物,也是性命一條,所以在舉步投足之間,要看清地上有無蟲蟻?免遭踐踏,殺傷生命。
禁火莫燒山林,
【譯】
山林中具足多種生物,若被烈火燃燒,將斷種絕後,永無遺類,故應嚴禁煙火入山。
點夜燈以照人行,
【譯】
黑夜難行,且易發生災患。若有燈火照明,既便通行,又可以防患於未然。
造河船以濟人渡。
【譯】
河川阻隔,徘徊嘆望!若有渡人之舟,到達彼岸,該是何等歡欣!
勿登山而網禽鳥,
【譯】
山林本是禽鳥生息處所,若網而捕之,供人食玩,有失慈悲胸懷!
勿臨水而毒魚蝦,
【譯】
湖沼水澤,是魚蝦的窟宅,若用藥物毒殺,將斬盡殺絕,慘何可言!
勿宰耕牛,
【譯】
牛能耕田,是食糧的來源,如此大恩大德,若殺而食之,於心何忍!
勿棄字紙,
【譯】
聖言古訓,都賴文字以傳後世,片紙隻字,都不可隨意遺棄,以致蔑視文化!(詳請參酌:〈敬惜字紙文〉)
勿謀人之財產,
【譯】
貨物財產,都是各有其主,若是非我所有,雖一毫亦不可取;何況奸謀詭計,強取強奪,將使天下大亂!
勿妒人之技能,
【譯】
學問之道,貴在切磋琢磨,相互研究,才有進步,切不可忌人之長,護己之短!(妒通妬:音ㄉㄨˋ)。
勿淫人之妻女,
【譯】
萬惡淫為首,誰無妻女,豈可任意侵犯!(詳請參閱:〈文昌帝君戒淫文〉)
勿唆人之爭訟,
【譯】
居家戒興訟(ㄙㄨㄥˋ),訟則終凶,何況唆(ㄙㄨㄛ)使他人興訟,害己害人,莫此為甚!
【註】
唆:音ㄙㄨㄛ,指使他人做壞事的意思。
勿壞人之名利,
【譯】
世人所重者,就是名和利,不宜存心破壞!
勿破人之婚姻,
【譯】
男女婚姻,乃是人生大事,俗云姻緣天註定,豈可挾嫌懷恨而使之乖離!
勿因私讎,使人兄弟不和,
【譯】
同胞兄弟,就像人之手足,兄友弟恭,亦是人之 天性,豈可因私人讎(ㄔㄡˊ)恨而使之反目!
勿因小利,使人父子不睦,
【譯】
父子是人之天倫,父慈子孝,也是人之至樂,豈可因貪圖小利而使之如同水火!
勿倚權勢而辱善良,
【譯】
法律之前,人人平等,豈可倚權仗勢,侮辱善良百姓。
勿恃富豪而欺窮困,
【譯】
富貴如浮雲,豈可恃一時的富有,就妄自尊大,欺侮貧困之人!
善人則親近之,助德行於身心,
【譯】
與善人居,如入芝蘭之室,身心受它的熏陶和感化,大有助於德行的修養。
惡人則遠避之,杜災殃於眉睫。
【譯】
與惡人居,如入鮑魚之肆,應時深警惕,避而遠之,杜絕迫在眼前的患難。
詳請參閱:《孔子家語》
「與善人居,如入芝蘭之室,久而不聞其香,即與之化矣;與不善人居,如入鮑魚之肆,久而不聞其臭。」
意指:
與善人在一起,就像到了長滿香花草的房子裡,時間久了之後,也不覺得香,與不善的人在一起,如同走入賣鮑魚的店裡,時間久了,也不覺得臭,因為也被它同化。比喻與什麼樣的人相處,就會不知不覺影響到自己。
常須隱惡揚善,
【譯】
隱人之惡,使人悔而改過;揚人之善,使人樂而精進,如是鄉黨和諧,社會安樂,豈不是人生一大快事!
不可口是心非,
【譯】
做人要是非分明,心口如一,豈可口蜜腹劍,自欺欺人!
翦礙道之荊榛,除當途之瓦石,
【譯】
荊榛(ㄓㄣ)滿道,瓦石當途,翦(ㄐㄧㄢˇ)之除之,使成為坦途大道,以便利行人。
【註】
荊:音ㄐㄧㄥ。多刺的灌木。○榛:音ㄓㄣ。落葉喬木。○荊榛:草木叢生的樣子。
修數百年崎嶇之路,造千萬人來往之橋,
【譯】
陸地上的道路,若年久失修,必高低不平,整修之後,使成為康莊大道,以免行旅人的困苦;河川上若無橋樑,怎能到達彼岸?搭建橋樑,可使無數人來往稱便。
【註】
崎嶇:音ㄑㄧˊ,ㄑㄩ。高低不平的樣子。
垂訓以格人非,
【譯】
著書立說,遺教世人,以矯正一般人的邪知邪見。
捐貲以成人美,
【譯】
捐助財物,濟世利物,以成全他人的修福修慧。
【註】
貲:音ㄗ。指人的錢財資產。
作事須循天理,
【譯】
做事要循規蹈矩,合乎自然的法則,不可以倒行逆施。
出言要順人心,
【譯】
說話要真誠信實,順乎人之本性,不可有違心之論。
見先哲於羹牆,
【譯】
仰慕先賢大德,坐時,好像現在牆壁之間,食時,又好像浮在羹湯之上。
【註】
羹(ㄍㄥ)牆:唐堯逝世後,大舜思慕三年,坐的時候,好像看見帝堯在前面的牆上,吃的時候,好像看見帝堯在羹湯的上面。這是表示:對於一個人思慕的殷切。(出自後漢書李固傳)
慎獨知於衾影,
【譯】
在幽思獨處的時候,要戰兢惕勵,使見形影而不自慚形穢。對衾(ㄑㄧㄣ)席而不有愧我心。
【註】
衾席:古人嘗自警惕:「獨立不慚影,獨寢不愧衾。」現在人常說:在冥冥之中不做虧心事,叫做「衾影無慚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(出自劉子新論——明劉宗周撰。)
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
【譯】
所有壞事,絲毫不敢造作,一切好事,全力遵守奉行。
【註】
此二句係阿難尊者所說,為四句偈的首二句,下二句為「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佛教的大意,可說都攝在這一偈之中。(出自增一阿含經。)
永無惡曜加臨,常有吉神擁護,
【譯】
如能信守上說二句,那麼凶惡之煞,將永不降臨;而吉祥之神,必常來加被。(曜:音ㄧㄠˋ)
近報則在自己,遠報則在兒孫,
【譯】
善惡報應,是絲毫不差的,不過時間有遠近,近的即現於本身,遠的將報在子孫。
百福駢臻,千祥雲集,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!
【譯】
百種福報,並駕齊來,千類吉祥,蜂擁而至,豈不是皆從「力行陰德」中得來的麼!
【註】
駢臻:音ㄆㄧㄢˊ,ㄓㄣ。駢:二馬並行的意思,以後凡是相並的事物皆叫做駢。○臻:到的意思。(騭:ㄓˋ)
文昌帝君陰騭文譯註 終
普為出資及讀誦受持
輾轉流通者迴向偈曰
願以此功德
莊嚴佛淨土
上報四重恩
下濟三途苦
若有見聞者
悉發菩提心
盡此一報身
同生極樂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