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養精之道】精 到底是什麼?
作者:彭鑫博士
先秦著作中對於“精”、“精氣”的描述:
《易傳·繫辭上》說:
“精氣為物,遊魂為變。”
《管子·心術上》說:
“一氣能變曰精”。
《管子·內業》說:
“精也者,氣之精者也。”
“凡物之精,此則為生,下生五穀,上為列星”,
“天出其精,地出其形,合此以為人”。
《莊子·知北遊》:
“人之生,氣之聚也,聚則為生,散則為死。”
《呂氏春秋·圜道》:
“精氣一上一下,圜周復集, ……精行四時,一上一下,各與遇,圜道也。”
在古代哲學中精、氣與精氣的概念是同一的,二者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。《管子》中不但出現了“精氣”二字,還明確指出精與氣的互生關係。
據學者研究,在古代哲學中,精和精氣內涵是同一的,二者都是指存在於宇宙中無形可見的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,是宇宙萬物的構成本原。
(王洪圖,《中醫藥學高級叢書——內經》,人民衛生出版社,2000年11月)這種說法有點像現代物理學所講的物質與能量的本源。
中醫學根植於傳統文化的土壤,這些先秦諸家從哲學的角度對人和生命的認識,對中醫學中對人的生命規律的認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中國古代哲學在思維領悟和方法論層面的高屋建瓴,為中醫學的理論構建和臨床實踐提供了紮實的依據和指導。(請關注微信:pengxinboshi)
中醫學講究“天人合一”,宇宙是一個大我,我是一個小宇宙。宇宙的規律與人體的規律是相應的,《黃帝內經》所言:“善言天者,必有驗於人。”也就是說,把天地的規律琢磨明白了,人體生命的規律自然就明白了,因為二者是相通的。天地造化有“精”,人體生命也有“精”,其含義如何呢?這個問題中醫學作了回答。
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:“夫精者,生之本也。”這首先說明了“精”是生成宇宙世界一切物質與生命的基本構成。人類生命發源於自然,人類生命的基本構成和運動發展,當然應溯源於宇宙自然之“精”。
狹義之“精”與廣義之“精”
中醫學經典著作《黃帝內經》分為上下兩部,上部《素問》,下部《靈樞》。認為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。在中醫學理論中,“精”的概念雖有多種含義,但大致來分,有廣義和狹義兩種:
1. 狹義之“精”,是指具有繁衍後代和促進生長發育作用的生殖之精,這是中醫學“精”概念的初始含義。
2. 廣義之“精”,是指人體內的氣血、津液、骨髓、腦髓以及水穀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質,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。這是從精華、精微之意的角度出發,對“精”的初始含義的延伸。
廣義的“精”的概念與古代哲學中對於“精”的認識相通,均為構成物質和生命的本原。假如以文字學和考據學角度來看,在《黃帝內經》中,精一共有十多種含義,因與本文關係不大,故從略。
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:“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。”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天年》:“百歲,五臟皆虛,神氣皆去,形骸獨居而終矣。”
人體精氣的存在是以精神、形神、體用統一為前提的,陰陽離絕,生命走到終點時,精氣便當離絕;而當神離去之時,人體精氣便也不復存在,所留存的雖仍可勉強稱為構成萬物的物質,但已非生命之精氣。
先天之精於後天之精
人體精氣的種類在《黃帝內經》中較多,按精的來源又有先後天之分,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,後天之精為水穀之精、臟腑之精等。
1.先天之精
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本神》篇說:“故生之來謂之精。”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決氣》篇也說:“兩神相搏(摶),合而成形,常先身生,是謂精。”這種精,就是先天之精,它禀受於父母,是構成胚胎的原始物質,也是人體功能活動的源泉,故《靈樞·經脈》又說:“人始生,先成精”。
古人通過對“男女媾精,胎孕乃成”的觀察和體驗,認識到男女生殖之精的結合能產生一個新的生命個體。《靈樞·天年》認為人之始生,“以母為基,以父為循”。可見,父母遺傳的生命物質是與生俱來的精,謂之先天之精。然而在胚胎形成之後,直至胎兒發育成熟,全賴女子胞中氣血的養育。因此,先天之精為原始生命物質,主要貯藏於腎。(請關注微信:pengxinboshi)
2.後天之精
後天之精來源於水穀,又稱“水穀之精”。人出生之後,要賴脾胃對飲食的消化吸收,將飲食化生為水穀精微,以營養各個臟腑組織,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,使機體不斷發育、成長和壯大。
水穀之精由脾胃化生後貯藏於五臟。
如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本神》說:“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。”由於這部分精微來源於後天,故稱為後天之精。
人體之精雖有先天和後天之分,但兩者又是相互依存,相互促進。首先,人始生於先天之精,先天之精為後天之精的化生準備了必要的條件,人誕生以後,又需要後天之精的充養,使先天之精得以傳承。
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說:“腎者主水,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,五臟盛乃能瀉”。說明藏於五臟中的精氣充盈豁達,則流歸於腎,又轉化為生殖之精,以繁衍後代。可見先天之精是生身之本,後天之精是養身之源。因此,無論是先天之精或是後天之精的匱乏,都可能引起精虛不足而致病。
本書所說的“傷精”,重點指的是“狹義之精”,即是指具有繁衍後代和促進生長發育作用的生殖之精,此精藏於“腎”,故又稱為“腎精”。
在古代將“傷精”多數稱之為“腎虧”,表現為:
頭暈耳鳴、發脫齒搖、健忘遲鈍、神疲乏力、腰膝酸軟、雙足無力、膝下冰冷、骨質脆弱,男子陽痿、早洩、精冷,女子宮寒、不孕、痛經等。
因為“狹義之精”亦是“廣義之精”的一部分,是由人體內部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演化而成,因此傷“狹義之精”,其表現不僅限於生殖之精的匱乏,更廣泛見於“廣義之精”的不足。
溫馨提示:上文中所提及藥方和中藥,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應用,切勿擅用。
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,轉載請註明出處。
中醫彭鑫博士微信公眾平台:pengxinboshi
http://www.pengxinboshi.com/zyys/298.htm
新浪微博:@中醫彭鑫博士
騰訊微博:@中醫彭鑫博士